方方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风景》、《桃花灿烂》、《暗示》、《行为艺术》、《埋伏》、《奔跑的火光》。其实也就看了这么几篇,但是印象就是那么深刻。
很难看出方方的作品竟出自一个女性作家之手。初读她的作品,尤其是《风景》,让人觉得很压抑。因为《风景》中的色彩是灰色调的,而这种灰暗的颜色带来的是一种压抑,郁闷得就像杭州的雨天,阴阴的,让人呼吸不了。
事实上,方方所有的作品都有这种灰色调。可就在这种灰色的压抑中,还是对她的作品欲罢不能,读后又不禁沉浸在对作品不断的思考和对其所传达意义的更深沉的思索中。
《风景》是我看的第一篇小说,看了一遍后就不想看第二遍,当然后来还是看了好几遍,因为太压抑太深沉了。方方把那种精神与物质都极度匮乏的生活用冷峻客观的语言赤裸裸地剥出来,而且又描写的那样真实、细致。面对这样的一个风景,不由觉得人与动物没什么两样。在那里看不到亲情、爱情,只有一片的恨、咒骂和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争斗;在那里涌动着的是一种生命的原始本能,道德的色彩已经褪色;在那里是一种我不曾见过的生存状态,那里的人活得粗糙而随心所欲,浑噩的有滋有味(方方语)。正如《关注社会低层的心理生存状态》中所写:方方不单写出了城市贫民“活着”的物质生存状态,更写出了他们“死去”(或者说濒临死去)的精神生存状态。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层魔幻般的神秘氛围,给人以荒诞、陌生、真实的感受。
从小说的一开始,我就对七哥抱着同情的态度。说不上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不知道怎么对他进行划分,更不能笼统地说他是善还是恶。七哥在肮脏潮湿的床底下长大,五岁开始拾捡破烂,受尽家人的歧视虐待,同时胸中疯长着暴虐复仇的意念;人性在缺乏爱、贫寒的家境、低下的社会地位中扭曲了,使得七哥对于改变自身命运有着无法抑制的冲动,乃至疯狂,并甘愿为此而不择手段,不惜代价。在一个人缺少了爱和做人的最基本的尊严时,他的行为、意图都是最原始的,要生存下去,并要回做人的尊严,而爱还是匮乏的,这种人是可悲的。
二哥是这一家人中最善良的一个人,也是最早一个体会到家庭的贫乏,想摆脱这样的家庭的人,也是唯一一个为了爱而死的人。二哥与整个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方方在他身上着的笔墨也颇多。“不是死,是爱。”他在爱情突然之间幻化为一阵烟云随风散去后死了,是追着爱而死的。二哥的死是很无奈的,也是必然的,精神和物质朝着两个极端发展,而精神又不愿向物质屈服,但在那样的环境下,物质的天平明显高于精神。因此,惟有死,才能把精神从物质世界里解脱出来,这才有了这句“不是死,是爱”。二哥是另一幕风景。
《风景》的叙述方式很特别,用一个死去婴儿来述说这个家庭的生活状态。然后又是这个死去的“我”以幽冷而客观的叙述语调不紧不慢地诉说着这平常生活背后的种种辛酸和凄凉以及生命欲望的涌动。
“父亲买了木料做了一口小小的棺材把小婴儿埋在了窗下,那就是我。……我听见他们每个人都对着窗下说过还是小八子舒服的话。”活着的人羡慕死去的人,这真是悲哀,也真实的写出了这些活着的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不如一个死人。这样的风景,再加上方方那一种冷嘲和尖刻的语气和简洁明快、舒畅淋漓的叙述,不经意中就让心蒙上了一层灰暗和冷寂,一种压抑和沉重。
《风景》不仅在显示一种“恶”的生存本相,同时展现了原生的魅力,而且还把这种生存本相置于人类生命的流程中来加以关照,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这个真实且近乎残酷的生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