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经济》
【核心提示】身处于黄龙商务区的公元大厦,陈越孟说,自己喜欢脚下的这座城市。空闲的日子,他会带着家人逃离市区,把车开到静僻的灵隐路,享受这个城市的另一种新鲜。而在两年前,他也是以这种心态“逃离”了传统制造业,开始了思虑已久的创投行业。短短两年间,“浙商创投”已坐拥16亿资本,跻身浙江创投行业的第一方阵,不过这些显然都无法让陈越孟为之感到满足。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要将浙商创投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创投企业。
和陈越孟的对话,从他的创业经历开始。与其说是创业,不如说是跳出父辈的基业,开始了自谋自划的二次创业。在他的身后,是一个40人的团队,尽管告别了统领几千人的日子,陈越孟的满足感依然不减,这种满足,或许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巨额资本的管理与运营。
跳出传统的“二代”
陈越孟说,自己不怎么喜欢“富二代”的名号。被人称为“富二代”,似乎就是被评价为好吃懒做。不过,对于浙商“二代”的头衔,他却是乐于接受的。父亲一手创立的惠康集团,是一个有着37年基业的制冷空调工业企业,牢固的根基自然不容置疑。到了陈越孟手中,一切却变得棘手起来。进入了传统制造业的瓶颈期,转型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出路。在思考惠康集团产业转型难题的几年之中,陈越孟的“创投”种子已然萌动。
“在企业改制上市的过程中,我们与许多的投资机构、产业资本都有所接触。通过几年的改制,我渐渐体会到,企业要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就必须跳出传统的经营模式。”投身创投的想法,也许是陈越孟最初的无心插柳,然而几番周折,则让他笃定了自己的打算。2007年9月,在一次企业家聚会中,陈越孟抛出了自己酝酿已久的想法。
“作为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本身已有一定积累,从积累的资本中拿出一部分,共同成立一个创投公司,一方面可以开展新的事业,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发展,突破其自身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参股其中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资本的集聚和专业化的运作,得到较好的回报。”抛出这一想法后,陈越孟感受到了一呼百应的认同。“很多企业家和都有类似的想法,只是没有践行而已。而我在这些年的改制过程中,对浙江中小企业现状也做了深入研究,对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融资困难可谓是感同身受,他们和惠康集团一样,需要一个转型的平台。”
创业尽管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人心所向,有时候也是一触即发的事。当创办一个创投企业的想法获得众多企业家认可,陈越孟开始了自己另一种人生的奔走。“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走访了省内20多家企业,最后从中选择了12家作为合伙人,组成了浙商创投。”而这当中,也包括喜临门、传化、滨江房产、红石梁等知名浙企。
和许多企业家二次创业不同,成立浙商创投,对陈越孟而言,或许是一次彻底而冒险的破釜沉舟。辞去了惠康集团执行总裁的职位,并以个人的名义一掷千金,投资几千万元至浙商创投,这样的魄力,在陈越孟的描述之中依然是平和的。如今,浙商创投已是一家管理着16亿人民币的创投企业,迅速地跻身于浙江创业投资领域的第一方阵。
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走出的陈越孟,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游刃。“浙商创投就像是我自己的小孩,从无到有,看着他成长的那种心情是很欣喜的。”跳出了37年传统制造业历史的惠康集团,如今人们对于陈越孟的印象,已不是惠康集团的接班人角色,而是浙商创投的创始人、合伙人,而陈越孟说,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骨子里的文艺青年
采访过许多浙江企业家,似乎都是中文专业出身,陈越孟亦如是。20年前,和同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陈越孟的理想是要成为一名作家,即使成不了作家,也必须是一名记者。于是,1989年高考,他情有独钟地选择了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告别了写诗创作的青涩,陈越孟被分配到了政府机关。
在外人看来,那是一个“结构分明”的家族。两个哥哥从商,陈越孟则开始了从政之路。“父亲觉得,这样的家庭结构才是和谐的,既要有企业界,又要有政界的。”而随着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陈越孟的学识与阅历开始显山露水,传承父业也在情理之中。辞掉了政府机关的职位,陈越孟随即成为惠康集团的二代接班人。尽管从商,陈越孟却不忘“折腾”,直至如今成为浙商创投的掌门人,或许都是身为文艺青年骨子里的那股灵动作祟。
尽管如今已经做着和所学专业大相径庭的事,陈越孟依然保持着对文学与艺术的热度。随手拿起的企业内刊《浙商创投》,看起来更像是一本摄影画册。说起这份内刊,陈孟越带点小激动地说:“这个刊物的封面也是我自己设计的。平时特别喜欢摄影,虽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外出摄影,也会随身带着相机,边走边拍。”所到之处,也都留下了陈越孟的镜头一瞥。
昔日的文艺青年,如今依然会忙里偷闲,与家人同去影城看一场电影。“有时看到非常想看的电影,甚至是一个人,我也会不管不顾地跑去看。”说起这些事,陈越孟少了些一本正经,多了些谈笑风生的情绪。
创业导师,言传身教
采访之中,陈越孟接听了好多个电话,听他多次谈到了“创业导师”。自今年6月起,浙江大学和省工商局团委联合开展了“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经过层层选拔,浙江大学118名学生拜师数名浙商,陈越孟也成为其中一位创业导师。
“他们当中,有学信息、能源等理工科专业的,也有金融、管理科班出身的,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创投比较感兴趣”,说起当导师的感觉,陈越孟显然是满足的,“他们是一批有憧憬的年轻人,只要能够在未来的创业道路上给他们提供意见,我会尽力而为。”
几乎每一个月,陈越孟都会和自己的“学生”面见一次,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而在闲暇之余,与学生Email进行网上交流,也是陈越孟身为导师的必备之课。与此同时,陈越孟也时常让这些学生参与到自己的项目投资中,“让他们参与到目前公司某些项目的评估,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间接地也让他们对未来的创业产生更清晰的认识。”
身为创始合伙人
说起责任,或许对谁人而言都是一个沉重的词语。陈越孟觉得,这是作为商人本应具有的品质。从惠康集团的改制开始,陈越孟感受到的阻力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更来自于社会层面。“一个3000多人的企业,要在一时之间完成产业升级,势必会牺牲很多就业岗位。对于一个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企业,必须考虑到这其中的阻力。”言语之间,感受到陈越孟身为企业家平实而笃定的责任感。
如今离开惠康,投身浙商创投,尽管员工人数从3000人骤减至40人,肩负的责任却有增无减。“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业。身为一个创投企业,不仅要对员工负责,更要对投资者负责和对被投资者负责。”
陈越孟有一个习惯,每天坚持走路3000米。他说,这也是一种思考。“一天花在工作的时间虽然并不是特别长,但即使是在休息的时间,我也可能在思考着方案实施推动的事。这一年来的很多项目,都是在锻炼的时候考虑周详的。”陈越孟的锻炼思考法,大概是他特有的思考方式。而每完成一个项目,对陈越孟而言,是对投资者与被投资者,亦是对员工的责任实现。
身为新一代浙商,陈越孟感受到了更强烈的责任。“父亲那一代,是靠吃苦耐劳发展起来的,他们更多的是考虑生存的问题,考虑如何过得更好,那或许是最初的动力和想法。而到了我这一代,已经具备一定的资本积累,考虑的就应当是在浙商精神的基础上,超越传统浙商的范畴。”从传统制造业改制而来,陈越孟如今走在了一个前沿而时尚的行业,他说,自己如今的义务,是要手握住“浙商”的金字招牌在新兴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本刊记者/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