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日报
从“煤老板”到IT先锋,投资重型卡车、液晶电视制造,转型“制造业的服务业”,入行风险投资挖掘低碳商机……截然不同于和“炒”字相连的浙江资本,我们所展示的这些浙商怎么看都是“2.0版”。他们已经完成了财富的初始积累,他们所要做的是超越“为己致富”的创业梦想,在财富的创造与使用上力争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正如上周末,总理回答万千网民的:做大社会财富“蛋糕”特别要注重转变发展方式。企业家群体的一举一动,已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价值判断。山西、迪拜、海南……一个“炒”字遑论浙商,是一叶障目,但也足以警示,拜当年“四千精神”所赐的浙商资本,不应当尽数成为虚拟经济中呼来啸去的热钱。
钱往何处去?在致力于改变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内外需市场结构等诸多不均衡中,依然存在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紧随中国经济在“调结构”中沉稳前行,浙商亦将再造自身的辉煌。
当中国创投行业发展历经十个年头,本土创投机构的总体募资规模和投资规模实现弯道超车,双双首次超过外资创投机构时,后起的浙江本土创投机构愈发引人注目。不仅仅因为浙江民资的丰沛,更在于浙江创投人以精准的投资眼光和娴熟的资本运作技巧,开辟了浙商资本的新流向。
农历正月初七,虎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一缕阳光透过公元大厦的玻璃幕墙,静静地映射在陈越孟那宽大的大班桌上,上面放着两份有关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的计划书。
身为浙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掌门人,即使是春节也没得空闲。“喏,这就是我们眼下在做的。”陈越孟轻拍了一下计划书说道。一旁的会议室里,公司的投资管理团队讨论热烈,陈越孟虽没有与会,但他清楚,大家在谋划、议论什么——浙商创投虎年一开年就发起成立全国首个以低碳经济产业为投资方向的创投基金。
这样忙碌的情形,自公司成立两年多来已成了家常便饭。
独享一家,
不如分享十家
算上3月份将正式成立的浙商诺海低碳基金,浙商创投管理的投资基金已达6只,资金规模超过18亿元。对一位创投界“二年级新生”而言,这样的扩张速度无疑有些惊人。
但在陈越孟看来,这其实体现了浙商创投固有的一种运营节奏:既讲求速度与灵活性,又严格按照程序走。无论是作为母基金的浙商创投基金,还是浙商海鹏创投基金、钱江浙商现代服务业基金,乃至设立不久的北京浙商基金和浙商嘉海基金,均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刚及不惑之年的陈越孟,属典型的二代浙商。母公司惠康集团是一家有着38年历史的民营家族企业,主要从事家电制造。如果他乐于守成,愿做家族企业的传承者,相信过日子绝无问题。但不安分的他,偏偏选择了一条高风险的创投之路。
陈越孟说,自己萌生做创投的想法始自2007年9月,主要基于两层考虑:首先,传统制造业增长已触碰到“天花板”,在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形下,企业利润增长空间越来越有限,而转型升级也非朝夕可至,发掘新的商机势在必行。其次,从大环境来说,当时创业板推出在即,正是做创投的好时机。当然,最让他心动的是,做创投,可通过资本和经营理念的注入,去分享被投企业成长带来的收益。
“一家企业做得再好,你也只能从一家企业中分享成功。做创投不一样,只要眼光精准,你就可以分享10家乃至更多企业的成功。”陈越孟给自己的创业冲动下了这样一个注脚。
靠着惠康集团及6年政府机关工作累积的人脉,陈越孟在圈内一摆明想法,就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热切呼应。于是,一切顺风顺水。从萌生想法到成立浙商创投,只花了45天,首期资金管理规模即达10亿元,12家股东中除惠康集团外,还包括了传化集团、喜临门、滨江房产、红石梁等知名浙企。
宁可错过,
不可投错
浙商创投的“大旗”竖起来了,但陈越孟深知脚下的路并不好走。不仅仅因为初来乍到的陌生,更在于创投高风险集聚的行业特征。
陈越孟的理解是,创投专业化程度非常高,涉及证券、法律、财务、行业分析、独到预测等多个环节,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才组合、一定的资金规模、较好的品牌与美誉度及严谨规范、灵活高效的运作体制。所以,“创投不是人人都能做,也不是有钱就能做。”他说。
华数传媒(即原来的华夏视联)堪称是浙商创投一项投资杰作。作为国内最领先的互动电视平台和运营商,其增值前景格外诱人,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所以,陈越孟从初始接触到拍板投资,只花了短短的20天。
别看这个项目是“速战速决”,用陈越孟的话说,决策不仅不草率,相反很严谨,完全按浙商创投固化的五步投资决策流程来操作。他说,不管项目大或小,传统或新兴,在浙商创投都必须按制度操作,我们的创投理念是“宁可错过,不可投错”,只有这样,才能把投资风险最小化。
浙商创投的五步投资决策流程可谓环环紧扣:一是投资经理发现、挖掘项目,随后对目标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成长性、盈利能力、团队、财务状况等综合要素进行分析,出具分析报告;二是依据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上交公司项目委员会审核,由5名成员组成,一半通过才算过会;三是递交公司主要负责人,由其结合投资因素综合评价,决定是否递交投资决策委员会;四是由7人组成的投资决策委员会过会,遵循两个2/3的原则,即投资决策委员会要超过2/3的委员到会才能开,关于项目投资决策要超过2/3的赞成票才能过会;五是由会计、律师等组成的尽职调查组进行尽职调查,最后正式进入投资程序。
陈越孟表示,只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即使出现分歧,也很好解决,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尤其是在投资决策委员会这一环节。当然,全部程序走完,最终没有投资的项目也有。因为现在风投的机会很多,不是每个意向项目都必须投钱。
正是靠着一丝不苟的制度化保障,浙商创投掌管的基金“盘子”越来越大,投资节奏也越来越快,但令陈越孟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无一失手。自2009年起,浙商创投就已按平均一个月投一个项目的节奏稳步投资,截至今年初,已投资16家企业,总投资超过5亿元。项目源相当丰富,既有风电、核电项目,又有环保污染治理项目,还有文化创意产业等项目。陈越孟坦言,浙商创投很快就将从“播种期”进入“收割期”,投资回报前景可观。
从低碳经济中
发掘商机
翻开浙商创投的企业形象册,其创投路径一目了然:投资于品质优良、成长潜力高于平均水平、现金流量好、稳定成长的中小型已进入辅导期的未上市公司股权;灵活投资部分投资于具有爆发性成长潜质的小型公司股权。
个中的潜台词更丰富。据陈越孟介绍,浙商创投的投资配比基本上是50%至60%投资偏后期,即Pre-IPO(企业上市前)项目;20%至30%投资中期,即扩张期企业;10%投资种子期,即初创型企业。贯穿始终的两条投资主线——现代服务业与低碳经济产业,则显露出其投资行业偏好: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媒体、数字多媒体、软件、文化教育产业等一一在列。
不过,虎年有望成为浙商创投的“低碳投资年”。眼下,除了2亿元规模的浙商诺海低碳基金已基本募集完毕外,陈越孟与他的团队正在为筹划成立另一只低碳基金——中能绿源低碳产业投资基金而忙碌。据透露,这只低碳基金主要面向国家大型机构,分3期完成,设计募集总规模为50亿元。
能运作这样的投资大手笔,与陈越孟超前的意识密不可分。在他眼里,低碳经济俨然是一座创投的“富矿”:“我们前两年在低碳经济概念尚未风生水起时,就已在接触、投资这些项目了。”确实,浙商创投已投资在手的核电管道、风电配套设备制造、风污染治理、智能建筑等项目,低碳“含金量”成色十足。
说到低碳经济的投资“钱景”,陈越孟更显兴奋:低碳经济细分行业多达388个,高碳改造、低碳升级、无碳替代等领域无不蕴含着大量的投资商机——就看你有无本事去发掘,把商机变为实实在在的回报!(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