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代表了中国最具创新力和增长性的力量。36氪作为一家持续观察和报道新经济的媒体,在 2019 年进行了第二届“新经济之王”年度公司的评选,试图找出最具价值、或是最具成长性的新经济公司。
在本次评选中,通过分析各家公司的营业收入、估值/市值数据,结合36氪各赛道分析师的访谈、调研,以及 30 余名机构专业投资人的推荐,最终找到了新经济领域 300 个真正的王者,以及一批极具潜力的高成长性公司。
从11月18日开始,36氪陆续呈现这份 2019 年 的“新经济之王”公司榜单。在目前公布的医疗健康、出行和消费领域,浙商创投所投企业太美医疗、曹操出行及每日优鲜荣登榜单。
医疗健康:估值回归理性,互联网医疗与数字医疗齐复苏
作为抗周期赛道,与众多行业的低迷状态相比,医疗健康持续散发着积极的信号。不论是交易笔数还是交易金额,都位居众行业之首。2019 年,医疗健康也在发生着变化:泡沫被挤,估值趋向理性。
疾病诊断和治疗是医疗最核心的部分,它们所需要的医疗器械、医药和生物技术可以说是整个医疗行业的“刚需”。相应地,产业上游依然是最“拥挤”的赛道。以器械为例,进口替代继续推进,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器械配备缺口还要进一步填补,老龄化趋势给家用器械带来更多机会...
下游端,由于民营医院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且绕不过专科化、集团化和连锁化的重投入路径,PE/VC 对这类投资标的的热情也慢慢冷却。但人们对中高端医疗服务的需求不会止步,其中尤以眼科、皮肤科、口腔科、儿科发展最为显著。此外,预防与病后管理的需求也在延伸,健康管理、医美整形、护理、月子服务、养老这些消费属性更强的环节也在稳步发展。
在经历过大起大落的曲折发展,政策带来的确定性让互联网医疗出现转机,步入快车道。越来越多互联网医院开始建设,成为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标配。不过,随着头部企业逐渐形成,细分行业的融资活跃度下降,机会主要集中在少数大玩家。
除此之外,数字化变革也给医疗行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医疗信息化的覆盖变得更广。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广泛应用让精准医疗更可及、医疗服务更高效。技术也渗透到健康管理场景,让患者信息互联共享,改善就医体验。
而在医保控费的强制“干预”下,早筛早诊和精准治疗的市场需求也在急速释放,在分子诊断等技术进步的加持下,资本市场仍对精准医疗保持着巨大的兴趣。
数字医疗之王榜单(排名不分先后)
出行:风云变幻、喜忧参半
2019 年,车市低迷,国内汽车销量连续 15 个月同比下滑。为了寻找新的营收方式,主机厂纷纷开始搭建出行平台,宣示要从“汽车制造商”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同时,继高德之后,美团打车也上线“聚合模式”,在其平台接入首汽约车等多家网约车平台。就连滴滴也开始接入其他平台的车辆——不同势力的涌入,会在某些区域性市场瓜分既有玩家的份额,但长期来看,未必会对网约车格局带来颠覆性变化。
虽然汽车销量增长乏力让主机厂头疼,但好消息是,存量时代会给汽车后市场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今年,康众汽配和途虎养车都宣布获得巨额融资,其背后有阿里和腾讯的身影,开思和车通云在融资上也很强劲。大家共同的目标是解决全车件非标交易的效率问题,构建数据驱动型供应链平台。
逆新车交易下滑之势,今年二手车交易还在增长。瓜子二手车通过“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洗脑式广告词迅速打开市场。但除了做“不赚差价”的信息撮合生意,二手车平台也在思考和探索,他们还能给买卖双方创造什么价值?
燃油车的故事“好坏参半”,而新能源汽车的故事也不再“一路高光”。这一年,新造车势力进入淘汰赛。蔚来、小鹏和威马已经量产并交付至少一款车型,而其他公司还在赶制新车,等待年底或明年初交付市场验证。
与此同时,充电桩运营市场也顺势而行。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逐步从“购置”转向“运营”,即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利好。但充电桩运营市场也有明显的“头部效应”,最先入局的特来电、星星充电、依威能源等的充电桩数量已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对他们来说,投放点位、充电量和单桩利用小时数都是影响盈利的关键变量,而一些公司也在探索洗车、维修和保养等增值服务可能带来的盈利空间。
除了汽车以外,两轮电动车的能源补给也曾一度被推到风口:阿里、腾讯、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宁德时代、中国铁塔等大厂先后涉足;初创公司不断涌现,并获得资本持续加注。他们看上的是两轮电动车换电的千亿级市场前景、“新国标”的政策红利、即时配送行业与 C 端用户的需求升级、头部公司过亿元的年营收以及单月或单城市盈利的财务模型。
出行服务之王榜单(排名部分先后)
消费:国货与直播电商的高光时刻
从人群到渠道,当各方位红利“一切就位”之后",2019 年成为了新品牌爆发元年。“国货之光”们不断涌现、消费新浪潮涌来,是不是所有品牌都值得重做一遍?非典型 VC 类型项目的消费品不仅在今年成为不可避免的投资主题,更是有完美日记、元气森林这类头部玩家以高估值的姿态被“哄抢”。这背后有时代变迁的影子,也有创投寒冬下,资本对于“良好现金流”的要求。
还记得“社区团购”么?经历了一年半的大战之后,这个赛道的大战基本结束,但我们也发现,与其说是团购,不如说其本质是一个”本地生活“的故事。
“卖菜”的生意同理,毕竟家庭生活中最高频次的生鲜成为不错的切入口。从兴盛优选、同程生活到叮咚买菜、呆萝卜以及美团的入局,人人都不想放过最后 100 米的零售场景的争夺。 同时,我们也看到永辉、盒马、瑞幸等公司对线下实体融入互联网技术的改造仍在继续。
寻找新流量的“长征”也未结束。当人们的注意力从电商转向手机时,“电视购物”这门古老的生意在 2019 年迎来了爆发。2017 年开始布局的淘宝直播终于在 2019 年的双 11 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薇娅”和“李佳琦”成为了一种符号,快手老铁们在“双击 666” 之后也进入了直播卖货新时代。
不可否认,如何撬动社交流量已经成为消费领域创业入门的一项基本功。坏消息是,“社交电商”的赛道大门或许正在关闭,但“社交流量”的价值仍在高位,从粗放的群客服机器人到以完美日记“小丸子”为代表的极具个性化的用户运营私域流量,“私域流量”并不只是“微信好友”那么简单,逃开 BAT 流量主们的收割才是最关键。
而作为大消费领域最重线下、最难创新的空间领域,今年也有新变化。坏消息是,共享办公鼻祖 WeWork 成为 2019 年最悲惨的独角兽,上市折戟、估值缩水超过80%,并在取消 IPO 后陷入融资困境。同时,2019 年中小公寓频繁“爆雷”,破产、跑路的背后,反映的是长租公寓有限的盈利能力和脆弱生态。这让投资人不再相信烧钱的故事,激进扩张的玩家们也需要停下来理性思考。
好消息是,一方面,长租公寓的头部玩家已经走向退出阶段,青客、蛋壳、自如等头部玩家将上市提上了日程。另一方面,中国房产资产体量巨大,巨头仍可在空间里寻找新的增量。比如在单体酒店领域,OYO升级到2.0模式,华住、美团、同城艺龙等大型酒店集团和OTA纷纷加入战场。中国单体酒店占比80%以上,目前OYO整合的酒店数量也只有几千家,这场对单体酒店的争夺战只能算刚刚开始。空间的激活与运营,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新主题。
电商之王榜单(榜单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