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1世纪网 作者: 杨杨
保险资金投资PE,似乎开了一个好头。
2012年1月12日,弘毅投资最终宣布,已完成了100亿元人民币的二期人民币基金的募集。最值得关注的是,在弘毅投资本次人民币基金的募集中,中国人寿(601628,以下简称“国寿”)也是该基金的投资人之一,出资16亿元。
国寿是险资做PE投资的首个试点。2010年9月,保监会印发《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正式放开保险资金参与未上市企业的PE投资。这被视作是保险公司参与PE投资正式开闸。此后2011年8月,中国人寿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人寿获得股权投资牌照,其投资将不再报送保监会,而可以在监管规定的额度内进行自主选择。平安集团此后也获得PE投资牌照。
如果延续这一趋势,2012年险资会否大规模介入PE投资领域?在等待了6年之后,险资能否从此与社保基金二足而立,成立PE基金市场上的重要机构投资人?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保险资金被允许以股权投资方式介入基础设施以及商业银行投资。
按照《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含直接投资及间接投资)的账面余额,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度总资产的5%。即便如此,保险资金可参与PE投资的总额将超过2500亿元;保监会2010年年末公布的保险行业资产总额为50481.61亿元。仅国寿一家可用于PE投资的资金总额就高达888亿元。
险资的活跃,似乎也预示着这一未来。在国寿、平安外,太平洋、人保、泰康等保险公司也都已向监管层表示了申请PE牌照的意愿。近日市场传言,中国人保资产旗下人保资产已参与组建一只1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另外南京也在酝酿发起一只规模在70亿-100亿元之间的PE基金,吸引保险资金参与当地保障房项目建设。
“实施细则待落地”
然而国寿的这第一单,孕育期长达两年。
2010年初弘毅投资就开始筹备第二期人民币基金,据了解当时国寿就开始了尽职调查并上报了投资可行性报告,并成为该只基金的最后一个出资人。这一点也得到了弘毅内部人士的认可,“如果不是为了等国寿的钱,弘毅二期人民币基金早就close掉了”。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2010年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说,弘毅二期人民币基金原定的募集目标是80亿元,他们原定的募集完成时间是2011年5月。“基金分两次交割是为了引入新的LP”,其所指的新LP除了转型FOF的国开金融,也还有保险的钱。
弘毅二期基金宣告募集成功,顺延半年有余的原因,市场指向了国寿的“艰难备案”。“《暂行办法》发布1年多了,但实施细则一直未能出台。”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寿理论上不再需要就每笔投资案获得保监会的批准,然而由于没有相应的备案流程,实际上“每个环节都处在摸索中”。
上述知情人士解释说,《暂行办法》规定险资不能投资VC基金、只能投资PE基金;但对VC、PE基金的界定,《暂行办法》却没有给出答案。国寿的该项投资,是PE投资还是VC投资?这个细节就成了个问题。细则成了险资加快布局PE投资的拦路虎。
安全性和监管权
相对于888亿元的可投资金,国寿首单16亿元的投资,无疑是小心试水。
这也验证了业界的猜测。刚获得PE牌照的国寿一开始不会有大规模的PE投资行为。这也与国寿的PE团队不成熟、投资理念成型需要时日相关。
对“资金安全”的考虑,也在监管层的考量之中。二级市场的“颓废”被认为是重要原因,因为这造成了VC/PE机构投资成本上升、投资回报率下降。根据业内报告,2010年VC/PE机构在创业板退出的平均账面回报为10.90倍,但2011年前三季度仅为7.97倍。这两年平均账面投资回报超过10倍的投资机构,仅有前20名。
对应的则是监管层的审慎。2010年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的庆典仪式上,上海城投、张江高科集团、洋河集团、远东控股集团、沙钢集团、生命人寿等悉数参加。但据接近人士透露,金浦110亿元的一期基金的股东中,却并没有生命人寿。彼时生命人寿并未拿到PE投资牌照。“但这并不能阻止保险公司的热情。”上述接近人士说,各家保险公司都在试水PE,先斩后奏是其惯例。
险资进军PE投资的另一个障碍,或是监管权之争。尽管保监会有开闸放水的权限,但目前股权投资基金的监管、备案却主要集中在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