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30日
信息来源:浙商创投信息部
分享到:
2014年03月14日 00:5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以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谋划新一年国家发展大计为主要议程的两会已经谢幕。人们期待,在被视为“改革元年”的2014年,中国借两会春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改革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如果说,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经济治理暨政府管理经济事务的现代化,无疑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现代国家经济治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政府权限的界定,二是市场的规范与监管,三是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推进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践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句话中的“更好”二字。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处理好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关系。
既然我们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就理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看得见的手”常常变成“闲不住的手”,限制甚至束缚“看不见的手”,致使价格形成机制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运行成本增加、寻租和权钱交易孳生……
新一届中央政府去年到位伊始,即把简政放权作为第一件大事,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又明确表态,将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同时要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确需行政审批的,建立权力清单,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纵观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穿其间的基本逻辑清晰可见: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其目的在于:为企业松绑,让市场发育,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那么,“看得见的手”是不是就此袖手作壁上观呢?非也。实践证明,当市场失灵之时,就需要“看得见的手”果断出手。比如,在遭遇严重外部冲击时,在面临系统性风险时。当然“看得见的手”也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在某些方面无为,意味着在另一些方面更加有为。如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方面,在创新宏观调控方面,在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方面,等等,大有可为亦大有作为。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政府亟待加强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建立并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意味着竞争,竞争呼唤公平秩序,公平秩序有赖于程序公开与信息透明,有赖于法治基础上的公正裁判与奖惩。
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行业垄断壁垒高筑,城乡二元结构鸿沟难平,形形色色的“玻璃(1218, -9.00, -0.73%)(1227, 5.00, 0.41%)门”、“弹簧门”挡住资本进入……所有这些,严重阻碍了要素自由流动和统一市场形成,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在管住权力的同时转变职能,由“运动员+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裁判员”。其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制定规则,公正执法,加强对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监管,保证市场运行公平、有序、高效,在统一规则下,让所有企业都能够自由进出、自由竞争,同等享有公共服务。与此同时,对于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违规违法行为,必须坚决绳之以法,无论是民营公司还是国有企业,无论是个体户还是跨国集团。
只有政府真正回归本位,市场才成其为真正的市场。
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还必须建立健全现代财政体系。
现代财政体系是规范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其目标特征是:统一完整、法制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维护市场统一,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目前我国财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预算管理制度不透明、不规范;“全口径预算”名实不符;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督之间缺少制衡;财政资金“跑冒滴漏”乃至被侵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税收制度不适应转方式、调结构要求,如反映要素稀缺、供求关系、环境损害程度的环境保护税迟迟未能建立,等等。
正因如此,我们亟需加快财政体制改革,针对上述问题,尽快建立起与经济市场化和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相匹配的“三大支柱”———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公平统一、调节有力的税收制度;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权配置制度。使财政更好地发挥稳定经济、公共服务、分配调节、环境保护、国家安全等职能。
毋庸置疑,上述几方面的除旧布新,都必须沿着法治的轨道前行。法律,也惟有法律,才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现代经济治理体系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