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834089
A+ A-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投资动态

中国私募股权基金方兴未艾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30日 信息来源:浙商创投信息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前在厦门举办的“全球PE投资中国之旅”研讨会上,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刘鸿儒对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表达了充满的信心。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持续高位增长

  清科集团2006年发布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年度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已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2007年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共投资了177个案例,整体投资规模达到128.18亿美元。该集团发布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研究报告显示,共有16支可投资于中国的亚洲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募集资金199.98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大幅增长163.3%。

  据介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是随着国际私募股权基金逐渐进入发展起来的。第一波投资浪潮是在1992年前后,大量海外投资基金第一次涌入中国;1999年是第二波投资浪潮,大量投资投向中国互联网行业。

  2004年以后,后期基金的成功案例开始慢慢浮现,形成了第三次资本浪潮。据介绍,在这次浪潮中,华平、凯雷等美国大型投资基金开始出名。2006年12月30日,我国第一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契约性中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由全体投资人以契约方式发起设立,总规模200亿元人民币,成为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进程中一个里程碑。

  2007年6月1日,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正式实施,从而使得私募股权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制成为可能。“这一法律使得私募投资采用有限合伙制成为可能,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一步发展解除了体制枷锁,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有望进入一个大发展、大飞跃的新时期。”刘鸿儒说。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额将保持在百亿美元以上

  “如果没有太大的市场波动,预计2008年全年中国大陆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额将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这是清科集团发布的信息,据其预测,2008年,专门针对亚洲市场(包括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的可投资的资金有望超过500亿美元。

  中国和亚洲私募股权的良好发展正吸引全球资本纷纷涌入。据统计,2008年第一季度,私募股权基金募集的资金总额达199.98亿美元,超过2006年全年私募股权基金141.96亿美元的新募集资金总额,超过2007年私募股权基金355.84亿美元总额的一半。

  在中国投洽会期间举行的“资本论坛”上,私募股权的融资路径成为与会专家和业界人士的热点话题。据专家们分析,我国基金募集的主要对象包括政府、在我国的跨国公司及本土的上市公司、养老基金与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金融控股公司、证券公司、富有的家庭和个人等六类。

  据分析,我国各地省市级高新技术园区都有财政拨款,直接经营创投业务或投资到私募的产业投资基金中,但这一类型的投资者皆肩负着一定的政策目的,有一定限制。跨国公司设立私募股权多是为了其寻找所需要的新技术、项目、人才和市场。本土的上市公司一般仅作少量的战略投资。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则都处于探索的阶段。证券公司也已具备了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实力。富有的家庭和个人的投资则填补了机构投资者由于投资金额小、风险过大而不愿意参与的投资空白。

  传统行业领跑IT行业领域上升

  中国投洽会期间发布的《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研究报告》也显示,传统行业是私募股权投资的重点领域,无论是从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对传统行业的投资都居首位。2007年,传统行业共发生88起私募股权投资案例,占全年投资案例总数的49.7%,该行业投资总金额达83.29亿美元,占全年总投资额的65.0%。

  据高能资本有限公司研究员任宪章分析,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者之所以将投资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有其深刻原因:一是传统行业一般规模较大,发展比较完善,利润和收益相对稳定,为私募股权资本提供了良好的回报保证;二是中国股票市场门槛较高,过滤了部分高成长的科技型企业;三是中国对私募股权资本市场的税收和政策优惠不明显,而且中国股票市场对高科技公司和私有公司关注不够。

  2008年,虽然传统行业仍然领跑,但私募股权在中国的投资过分集中在传统行业的趋势有所缓和。从投资金额看,传统产业由2007年占比65.0%下降到52.9%,在总体平均投资额方面,广义IT行业平均投资额由2007年0.94亿美元增加到1.50亿美元。

  专家认为,经过一波传统行业投融资“补课”后,在3G启动和创业板即将推出等利好消息刺激下,对广义IT行业不太关注的私募股权基金开始逐渐拓宽原有领域,预计今年广义IT领域投资将有所增长。

Copyright © 2014-2016 浙商创投(zsvc.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9008796号 站点地图
TOP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查看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