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理世界
每次经济衰退风投行业都面临着基金融资困难、退出时间变长和部分被投企业陷入困境的挑战,同时也存在投资估值下行和市场竞争趋于理性的机遇,目前这次危机也不会例外。
不过,与过去几次下行周期不同的是,这场金融危机将加剧全球风投业已经在发生的重新洗牌。
美国是全球风投最活跃、最发达、资金量最大的国家。2000年美国大约有1000家风投公司,到现在大概还有不到700家,其中200多家每年投的项目不超过一个,这还包括以前投资项目的后续跟投,所以实际上真正活跃的风投只有500家,已经降了一半。平均投资退出时间也从3~4年上升到6~8年。而这一切都是在2003~2007年经济上行周期发生的。市场全球化、被投产业日趋成熟、资本市场监管增强以及退出周期的加长使得风投作为一个行业的进入和收益门槛在不断提高,估计美国风投业今后5年还会有至少30%的收缩。
中国风投行业于10多年前起步。我认为今后20年的中国是全球风投的最佳环境之一,不过目前中国风投业也正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
纵观风投在美国的发展,其行业平均回报最好的20年(1980~2000年)里有两大因素不可或缺:(1)被投产业的历史性快速成长(如PC、通信和互联网);(2)资本市场多次大幅周期变化,即俗称的泡沫。周期不是坏事,有周期才有更多价值和价格偏离的机会,也是长线投资收益的必要条件。从NEA公司过去30年的经验来看,回报最好的阶段中我们的投资曲线与经济周期曲线都不是完全吻合的。中国今后20年将有更多的产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会高速成长,而发展中的资本市场也会如我们刚刚目睹的2005年至今的状况一样在震荡中前行。另外,中国的风投环境还存在成熟市场所没有的另一个机会,即金融业的相对低效。今年以来备受关注的中小企业融资和银行放贷双难问题,反映了中国并不缺钱、缺的是高效配置资金的途径。对于中国的风投来说,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无疑成为继企业自身成长和资产(包括资本市场)溢价外的又一收益因素。
产业环境和投资模式决定了风投的风险和收益的回报预期,如LP们通常希望10年有3~5倍的基金回报和30%以上的内部收益率。如果我们分别把美国和中国2008风投基金总融资额作为分子,分母是所有在本国上市的公司的总市值,再将美国和中国的数值相除,得的比例大概是1:10,也就是美国是1,中国是10。这种算法可能未必科学,但它反映了钱的进口和出口的问题。中国产业环境中存在的适合风投回报预期的商业模式真的比美国要多出10倍吗?如果不尽然,长远来看中国的风投业就需要寻找更适合中国产业环境和金融环境的不同于成熟市场的投资模式。
在资本市场溢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不存在的情况下,风投业者需要更关注抗周期能力强、进入壁垒较高、符合国家优先发展方向的行业和企业,也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帮助被投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面对今天的经济形势,我们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在中国下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民生基础建设中发挥助推器的作用,顺国家大势而为创造和实现价值。如何帮助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引擎也是风投主要客户群的中小企业即是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样,经过30年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在某个细分行业做到全球前几名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企业。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它们在国外的竞争对手(很多是欧美的家族企业)正面临很大的困境,如果风投在带来资金的同时可以为它们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将能为它们带来很大价值。可以预见,今后几年中国经济的转型、重组和提升为风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中国未来30年和过去30年经济环境的最大不同,也许不是快慢的问题,而是经济周期将成为常态,而我们的企业原来一直处于一个周期不是很明显的商业环境下,在这两种环境下如何把企业做好是非常不同的,因此企业家和投资人都需要经历心态上的调整。对投资人来说,投资的策略和方法,投什么样的企业,都要有一个重新审视的过程。
60多年前,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议会发表的著名演说中指出,面对山雨欲来的纳粹攻势,即将开始的不列颠之战是英国人民的Finest Hour(最辉煌的时刻)。在当前肆虐的金融海啸面前,愿这一时刻也能成为中国风投和中国企业以及中国人的Finest H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