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日早报
一年多来,早报记者的足迹遍布了亚洲、欧洲、澳洲、美洲、非洲五大洲,以及东北、新疆、海南等国内十几个省市。昨天,早报邀请了专家学者,以及浙商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就“走读浙商”全球行动一年多来的成果展开了总结研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转型升级的话题一直都是浙商和学者们最为关注的,也是“走读浙商”全球行动所力求记录和解读的。
昨天,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吴族春、浙商创投行政总裁华晔宇进行了一场关于“转型之路,路在何方”的对话。
人、车、路:
浙商转型哪项最关键
人、车、路是一种比喻,分别指企业家、企业和外部市场环境。
人以前是拼着命干,终于拼下一番事业,如今人有些老了,开始乏力了,有点干不动了,或是功成身退,或是咬牙再上个台阶;以前是小车,后来车子变好变大了,可随着里程数越跑越多,车子变旧性能变差,或是换车,或是开着老车继续前行;以前是泥泞小路,甚至没有路,自己摸索着走出了一条路,后来变成了高速公路,可路上车子越来越多,面临另一种形态的堵车。
对于时下的浙商转型来说,最难的是人、车、还是路?
茅于轼:
资源靠不住,自己才靠得牢
浙江各种要素资源很少,但创造了很多财富,靠的是技术。资源是靠不住的,自己才靠得牢。不论是对于企业家、企业还是市场环境,永远都有困难的时候,但有问题就是有机会,浙商要把握这种机会。
华晔宇:
要有新素质去应对新挑战
以人、车、路来分析浙商今后的成长和转型升级,我觉得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浙商群体当初泥腿子上岸,踩进水里、泥里也不怕。但现在可能穿上皮鞋了,还是名牌皮鞋,踩到水里会心疼,于是开始小富即安,或者中富、大富即安,有的几辈子的钱都赚好了。这样会影响到当初创业精神的延续。
创业难,守业更难。浙商转型升级不能盲目,当年的陈金义很有创业精神,从传统制造业转向新能源,但最终失败了。盲目的转型升级可能会失败,可能比不转型风险更大,但不转型,在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客观环境下,温水煮青蛙,企业也可能会死。所以,企业家压力很大,需要素质的提升和创业精神的保持。
吴族春:
产业空心化不是一件坏事
“人”指的是浙商群体,他们很优秀,以人均资源(矿产)拥有量位居全国倒数第四位,创造了在全国靠前的人均GDP。
从“车”的角度看,“车”是产业的载体,更为重要。浙江经济扩张的历史中,浙商创业从产品初加工赚到第一桶金开始的,后来渐渐开始谋求更高的境界。在以前的李书福看来,小轿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个沙发”,但他收购了沃尔沃之后,开始了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思考。
“路”代表的是方向,浙商资本的转向轨迹。例如这些年温州产业的空心化,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我认为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的本性使其转移到利润更大的产业。
姚先国:
路堵,先要解决路的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放在一定的语境下来理解,一般来说,人是最重要的,但在路堵的背景下,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路的问题。
过去30年,浙商的发展靠体制发展。现在遇到的问题还是市场发展不完善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市场竞争问题等,都是市场发展不完善过程的问题。所以,我们的下一轮改革,还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优化市场环境。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过去的30年,有很多障碍的情况下,浙商还是昂扬向上。现在,整体(市场)已经完善了很多的情况下,浙商作为一个积极的整体,应该能走好。
一句话评点浙商该如何转型
如果说改革开发初期是逆境,那么浙商无疑是逆境中的成功者,而如今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金有了,市场环境好了,人才开始多了,在这种顺境中,浙商接下来该如何走,用何种转型方式来面对新一轮挑战?
茅于轼:
机会永远存在,错过一个机会也不会损失什么,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人,才能等待、看到、捕捉到机会,不要错过机会。
华晔宇:
创投行业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一种路径。创投一般投资的实业,都是国家扶持的朝阳行业,这正好是浙江民间资本的出路。我们不盲目鼓励做鞋子的去做新能源,但创投的路径可以结合富余过剩的民间资本,去投资国家鼓励的新兴产业,而且有好的回报。
吴族春:
我认为浙商的转型升级早已开始。追溯到2002年,资本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从转型升级的动力来看,一是亚当斯密“无形的手”,二是资本本身的特性。
我还在关注3个方面。一个是资源市场,特别是矿产资源。二是资本市场,所谓“产业空心化”,我觉得是资本在另外一种方式进入实业,对东部地区来说是个好事。三是海洋开发。
姚先国:
人、车、路实际上是转型的系统,系统的推进,就是推进改革。对企业家来讲,要坚定信心,把转型之路走好。(作者:金梁 褚睿雅 祝瑶 高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