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好日子到头 谁将偷走平安千亿活期?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30日
信息来源:浙商创投信息部
分享到:
2014-03-07 03:11:00 来自:21世纪网 作者:饶玉哲
6日下午,平安银行(000001.SZ)如约发布其2013年年报。尽管其净利润同比仍为增加状态,但增速已明显放缓。
在盈利能力不如从前背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已悄悄显现。
平安银行年报数据显示,2013年其活期储蓄余额同比增长11%,较201225%的增速显然大幅回落。
不仅如此,平安银行2013年来自公司客户的活期储蓄额增速更是大幅度放缓,从2012年25.69%降至7.16%。
而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则俨然侵蚀了其曾经光鲜的利润表。
公司客户分流
平安银行刚刚发布的2013年年报显示,其2013年活期存款总额为3802.75亿元,较2012年3425.63亿元同比增长11%。
“尽管还在增加,但在我们看来,已经出现了不好的苗头,活期储蓄增幅继续下降甚至逐步萎缩都是大概率事件。”北京一位长期跟踪金融行业的私募研究人士对此认为,这也是其近期看空银行股的逻辑之一。
该私募研究人士的判断并非是空穴来风。
2012年平安银行的活期储蓄总额较2011年的2047.4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5.11%。这意味着2013年度平安银行活期储蓄额11%的升幅,已经出现了大幅下滑。
实际上,2013年平安银行活期存款上涨乏力,系其公司客户活期存款“疲软”。
公司客户为平安银行活期储蓄为“大头”,2013年公司客户的活期储蓄额占其活期储蓄当期总额的72.52%。
但是,2013年度平安银行累计获得来自公司客户的活期存款总额为2757.75亿元,相比2012年的2573.51亿元,仅仅增加了7.16%。
而2012年,平安银行该项数据的同比增幅还高达25.69%。这就意味着2013年平安银行来自公司客户的活期存款量同比少增约19个百分点。
上海一家券商的金融行业研究员对上述数据的变化并未感到意外,“这个情况可以说是在我们意料之中的。”在其看来,这或许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各大商业银行动辄数千亿甚至数万亿元的“廉价”活期储蓄将不断受到侵蚀。
对于平安银行而言,所幸的是,和公司客户“惜存”相比,个人客户在平安银行活期存款的增量部分下滑幅度并不大。
2013年个人客户在该行的活期存款总额为1045亿元,其规模较2012年的852.12亿元同比增长22.64%,仅比前一个年度的23.36%略低不到1个百分点。
前述私募研究人士对此则认为,这一情况或许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企业客户相对更敏感一些,而个人客户反应会慢一点,但迟早也会觉醒,到那时,会‘搬家’的更彻底,毕竟企业客户还需要考虑与银行处好关系,另外还有流动性上的考虑。”
拉高平均成本率
尽管分析人士预期的活期储蓄萎缩的局面尚未变成现实,但来自公司客户的活期储蓄“搬家”似乎已给平安银行的业绩增长造成困扰。
平安银行2013年度财报显示,公司当年实现营业收入521.89亿元,对应净利润152.31亿元,同比提升12.72%。而2012年度平安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还高达30.05%。
“不能简单说净利润同比增幅下滑,就是因为企业客户活期储蓄搬家导致的,但多少会有一点影响,比如资金的平均成本率会因此而有所提高”前述券商研究员称。
实际上,活期储蓄的利率之低早已不是秘密,即便是“手握重金”的公司客户也同样不能幸免。
平安银行披露的相关财务数据就显示,其为公司客户高达2757.75亿元活期储蓄提供的利息支出只有18.29亿元,平均成本率仅为0.66%。
增长幅度突然放缓的公司客户活期存款总额,似乎已经给平安银行的资金成本产生影响。
另一项数据亦显示,平安银行2013年度“吸收存款及同业款项应付利息”支出为162.99亿元,较上一年度增加53.84亿元,同比上升49.33%。与之相比,2012年该项数据同比仅增加16.10亿元,升幅17.30%。
活期储蓄都去哪了?
在相关研究人士看来,平安银行的遭遇绝非是偶然的个案。而造成这一变化的“始作俑者”,则正是时下被炒得火热的互联网金融。
阿里巴巴联手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额宝,无疑是这类新兴业态的代表者。
截至2月26日,尽管正是上线才8个多月时间,余额宝用户已经突破8100万户,短短半个月内就增加了近2000万客户。其规模更是已经突破5000亿元。
“余额宝这么大的规模都是从哪来的,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就来自活期存款。”一位分析人士对此坦言。
该市场人士的分析同样得到了相关数据的佐证。据央行此前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了9402亿元。
事实上,不仅仅是余额宝,各大基金公司及券商推出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都成为各路资金争抢的香饽饽。
“新年前后这些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高达6%以上,而如果这些钱放在银行,活期储蓄利率只有0.35%,企业去存即使上浮也很难超过5%。”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告诉21世纪网,其所在的公司已连续投入数亿元,用于投资固收类理财产品。
前述私募研究人士对此表示,“看看每天挂出来的那么多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的公告,就不难理解平安银行的公司活期存款为什么出现增幅下滑了。”
在其看来,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国内居民个人存款高达45万亿元,其中超过16万亿元为活期储蓄。
“这部分资金一旦开始‘搬家’,对银行的成本冲击可想而知”该分析人士称,随着互联网金融逐渐深入人心,这一场景或将很快变成现实。
据其介绍,有很大一部分活期储蓄搬家后投资于货币基金等固收类理财产品,而这些基金的投资方向之一就是协议存款。“等于转了个圈这些钱中的一部分又回到银行体内,但成本却翻了几番”。
以平安银行为例,和企业活期储蓄只有0.66%的平均成本率相比,其同期协议存款的平均成本率高达5.30%,去年10月至12月更是攀升至5.34%。
或许正是意识到了危机,3月6日有消息称,三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行已经宣布,不接受各自分行与余额宝等各类货币基金进行的协议存款交易。其他银行界人士也开始呼吁取消货币基金“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的特权。更有甚者,则开始建议监管层直接取缔余额宝。
“马云厉害之处就是通过余额宝给老百姓上了一堂生动的理财课,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得到启蒙,利率市场化最终会冲破重重阻力,得以实现,银行目前这种好日子慢慢也就到头了。”前述私募研究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