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与合作》
近日,雷曼宣布破产,与此同时,美林被收购,加上此前的贝尔斯登被收购,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已消失,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全球股市受其波及,继续大幅下挫,金融市场风雨飘摇。
在这片金融阴霾中,VC也未能独善其身。据相关机构统计,国内8月份的VC/PE投资案例数量与7月份环比减少27.3%,投资金额环比减少72.4%,单笔投资额也在下降。同时,8月份有VC/PE背景支持的中国企业仅有两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境外上市则无一例,退出市场也是一片惨淡。紧接着,9月份,首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股亚洲互动传媒因丑闻被摘牌。据报道,除了上市之后的公众投资者外,前期的机构投资人,如红杉资本、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日本最大的卫星通信公司JSAT等11家财务投资人都深受其害,并且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其他中国概念股也受株连,出现较大跌幅。而从年初开始就炒得沸沸扬扬的ITAT上市案,保荐人高盛和美林退出,基本可以认为其上市无望。据统计,在ITAT的两轮私募中,VC/PE投入的资金已超过1.2亿美元。
数据和事实都说明,“寒流”已真正来临。在此艰难时分,VC们最直接的反应便是捂紧钱袋,谨慎投资。过去一段时间流行VC“PE化”,现在却又有了PE“VC化”之说。放慢投资步伐,固然有助于规避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但是,面对动荡的市场,并不是简单的不投资或少投资就可以避过风险,大大小小、新新旧旧的VC们,或许和其他行业一样,将在未来的两年面临一次市场的重新洗牌。
过去的几年中,由于资本市场的一路走高,VC也经历了一轮高潮,甚至有人称之为“暴利时代”。在一切向好的环境下,募资、投资、管理、退出,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不论新手老手,似乎都在这个行业中游刃有余。各种酒会中的觥筹交错,太平洋两岸的来来往往,交易所中的频繁敲钟,VC成了一个时尚而亮丽的行业,吸引着无数的人才、资金纷纷投身其中。大笔地募资,高调地投资,人人都说要做“大”案子,仿佛只要投了“大”案子,未来丰厚的回报便唾手可得。
但经济周期总是一轮又一轮,繁荣不可能永无止境。就在众多热钱追逐少数好项目,投资价格节节攀升的时候,市场已悄悄地步入了下行的轨道,过去为繁荣所遮盖的风险开始逐渐显露。对于国内大大小小的VC们来说,新一轮严峻的考验已经开始,并且更令人心生寒意的是,人们还无法预知底部究竟什么时候能够来临。
VC在投资企业时,很强调的一点就是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VC虽然有别于一般的企业,但同样需要核心竞争力。什么是VC的核心竞争力呢?似乎并不是特别好描述,它应该是一种非常综合的能力,包括对宏观环境的判断能力,对行业趋势的把握能力,对企业的甄别能力,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等等。综合起来表现为有自己的特长,并能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进行投资,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使其无法被简单复制。
但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似乎很难看到这样的独特风格,而是看到VC“PE化”,大家蜂拥而至追逐Pre-IPO的项目,追求更快的回报。尽管大家口头上都在谈“增值服务”,但实际上不少VC却在比拼价格和投资速度。于是,今年以来,行业中投资失败的案例陆陆续续地曝光。并且,人们认为,目前所曝光的数个失败案例只是刚刚开始,未来两年还会爆出更多,这些案例大部分都是在2005年至2007年间投入的,VC行业的洗牌已经在所难免。
大浪淘沙始见金,洗牌对国内的VC行业未必是件坏事。据说有老牌VC开玩笑地说,那些收益高的好项目都是在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投的。也许未来的若干年后,还在持续耕耘着的VC们回忆起来时,会感慨现在正是淘项目的好时机。